学习记录笔记之七十五篇---- 欧阳修《采桑子 》 群芳过后西湖好, 笙歌散尽游人去,
这是作者欧阳修退居颖州(今安徽阜阳)时所写。欧阳修晚年归隐于此,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。城西北,在颖河与泉河汇流处,有一天然水泊,人称西湖,风景十分优美,是当时的名胜之地。 欧阳修常来此游玩,并写下10首《采桑子》词,这是第四首。这首词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、清疏的风姿。作者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晚春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,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。
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。“群芳过后西湖好”。虽说是百花凋落,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好的。群芳过后,百花凋零之后。群芳,百花。 这句是全词的纲领。“狼藉残红,飞絮蒙蒙,垂柳阑干尽日风”。 残花轻盈飘落,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;柳絮时而飘浮,时而飞旋,舞弄得迷迷蒙蒙。杨柳向下垂落,纵横交错,在和风中随风飘荡,摇曳多姿,怡然自得,整日轻拂着湖水。阑干,横斜,纵横交错。西湖花时过后,群芳凋零,残红狼藉。常人对此,当觉索然无味,而作者却面对这种“匆匆春又去”的衰残景象,不但不感伤,反而于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、静谧的美趣。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,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,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。
下片:“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”。笙箫歌声静息,游人尽兴离开,我这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,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。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,点明从上片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,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。昔日湖上游人不断、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,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。"始觉春空"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,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。 “始觉”是顿悟之辞,繁华喧闹消失,既觉有所失的空虚,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。首句说的“好”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,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,才可解释认为“狼藉残红”三句所写景象的“好”之所在。“垂下帘栊,双燕归来细雨中”。回到居室,拉起窗帘,等待着燕子的来临,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。于是又垂下帘子。这两句写室内景,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,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。意蕴含蓄委婉,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,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、欢娱的意境。这首词通篇写景,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,却从字里行间委婉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。作者写西湖美景,动静交错,以动显静,意脉贯串,层次井然,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 |
我的话:学习做高雅女人------生病无聊、人生无趣时,用学古词打发时间,每天认真学习抄录、背诵却苦于记忆减退,日积月累,草稿箱内学习笔记篇幅增多且发生过丢失现象,忽发奇想若是配上喜欢的音乐或许能帮助记忆,于是有以上之学习笔记篇。!
评论